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?不是不想拍,而是确实不能拍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7:19 点击次数:152
“高于车轮,斩!”
伴随着一道来自死神的声音,又一个半大少年死于蒙古人的刀下,剩下高于车轮的孩子也都惊惧不已,却无可奈何,只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对命运的绝望。
这是哪个朝代的制度?怎么在如今的电视剧中丝毫不见踪影?原来这就是元代蒙古人用以灭族的车轮斩,元朝作为我国古代版图最大的朝代,关于它的电视剧竟然寥寥无几,究竟是为什么呢?竟是如此这般的原因!
国民知名度低
站在最为质朴的视角,拍摄一部电视剧,其初衷往往在于谋取盈利。
想要赚钱,就要有足够高的关注度。元代本身的历史除却忽必烈在时的高光时刻,就基本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了,我们耳熟能详的成吉思汗,一代天骄,实际上并不是元朝的缔造者。
因此,相比于秦朝的统一,汉代的绵延,唐朝的宏大,明朝的气节,这几个朝代中都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,国民的知名度极高。
元朝的历史既没有传奇色彩,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核,国民知悉度欠佳,公众认知范围有限,尚未在广大民众中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印象。即使拍出来,也是沉闷无趣如流水账一般,又有谁会看呢。
审美与现代人不符
而且从文化和美学出发,蒙古人无论是从服装,还是头饰,皆不符合我们自古流传的古典审美,且与我们中原自古以来的文化有冲突。在元代建立后,蒙古人也从未与中原民族服饰融合,一直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色。
譬如在我们看来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头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,哪怕是在思想开放的今天,也依然在潜意识中重视头发。也因此曹操在犯错后能割发代首,以示罪过。但元代主要流行髡首辫发,意思是剃除部分头发,余下的扎成小辫,就比如一种叫“婆焦头”的发型,就是将小辫在两侧耳后扎成簇,这个发型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就多少有点可爱了。
从先秦至明清,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体系,自然和谐,中正平和,时刻与礼仪联系在一起,深深的根植在我们中国人流传至今的审美意识中。
如果还原,便不能保证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,若是魔改,则会失去历史剧的可信度,两者不能兼得。
为什么元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程度如此之低?都是因为元代混乱的统治制度和两种文明之间深刻的矛盾。
元对汉人压迫与汉人的反抗
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矛盾由来久矣,而蒙古族也对其自身的传统习俗和服饰文化表现出了坚决的守护。直到元代一统疆域,作为征服者,蒙古族的民族自信达到了顶峰,虽然对中原文化有借鉴之处,这也让他们意识到中原文化中对游牧文化的不利之处,这更坚定了他们排斥中原文明的决心。
元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,汉人身份低贱,在南方的汉人地位更低。在当时他们受到了残酷的剥削,被收取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,还时常被划分为“高等”的蒙古人,色目人等等掠夺,激起极大的民愤,各地起义层出不穷。
譬如至元甲申年间,就有南方各地区人民起义两百多起,在它往后的六年里,更是直接暴涨到六百多起,可见元朝统治实在不得民心。
元代虽然版图最大,但对地方的统治力极低,又对底层的汉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,各地区起义反抗不断,短短百年就短命而亡。
短命的王朝,也注定了其历史资料不会像其他朝代一样丰厚。
史料缺失,没有足够支撑
元代本身史料的缺失,也是想拍拍摄元朝历史剧无处着手的原因。
几乎所有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,都对自己先祖的历史无可考证,甚至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,只有简单的音标,更有甚者还在使用结绳记事。他们并不像中原一样,从古至今都有着修史的传统。
此外,元朝的政治斗争也极为残酷,几乎每十年都要换一次君主,这种即位的混乱也影响了元朝历史在后世的流传。因此元代史料极少,即使文艺界想要努力拍出一部元代历史剧,巧妇也难于无米之炊。
盖因历史剧的核心在于真实反映历史背景和人物。编剧和导演需深入挖掘史料,确保剧中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服饰、语言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尽可能贴近历史事实。
这不仅能增加剧情的可信度,还能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。没有足够史料支撑,历史剧就会变形,失色,也达不到拍摄历史剧本身的初衷了。
容易伤害民族情感,激发舆论对立
若要拍摄一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剧,绝不能回避其中汉人的歧视问题。
前文也说了,元朝对我们汉民族的歧视和压迫都是极为严重的,虽然会对电视剧的剧情略作改编,但总也是不能失真的,这样一来,改编的难度就增加了不止一个层次。只因一时的疏忽,便可能导致舆论的对立态势,需谨慎行事,以防此类情况发生,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可以说在当时,不管是士人阶层,还是普通百姓,都把自己放在了反抗侵略者的位置上,不认同元朝的统治地位,这种朴素的民族主义直到今天也依然会感染到我们。
历史剧中的角色不应只是历史的复制品,他们应该是鲜活的生命,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动机。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、命运转折点的深入探讨,赋予角色鲜明个性和人性化的细节,使其成为观众可以共鸣的对象。
如果拍成了历史剧,我们作为观众,与主角的情感深深的产生了共鸣。那么是要拍元朝,还是拍抗元呢?要如何定义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感色彩呢?这些要如何引导?这是个敏感的,没有办法定论的话题。
哪怕清代也没有如此棘手的问题,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便可证明清代历史改编的普适性,同样也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,但是他们主动选择融入,主动适应中原的文化传统,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满汉的民族融合。
因此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,对清朝文化认同度也比元朝要高。满族早就已经彻底加入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,我们再提起来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他是中华民族的一员。
结语
可以说,元朝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,既不适宜被搬上历史剧的荧幕,也难以在这一领域成功呈现。
困难可以克服,但上述种种原因,无论是审美的差异,还是史料的缺失,或是对民族情感的谨慎考量,都是可以让导演和编剧提笔来回斟酌的因素,元代历史剧这么罕见的原因也可想而知了。
参考信息:趣历史网:元朝历史剧中国导演为什么不拍 想是想,但不敢拍